探究华南城的“城长”之路, “速度”、“包容”、“创新”、“生态”,这四个烙着深圳城市基因的词汇,或许可以成为解读之匙。
与深圳共同成长的“速度”
“三日一层楼”,是在深圳特区早期发展历史上关于时间与效率的典范。这种“速度”,源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大地被压抑了数百年的市场发展渴求。在当时的南方,大有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之势。而深圳华南城的诞生与兴旺,同样也是以此为契机。
2002年12月,正值中国加入WTO之初,跨国公司加速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,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成为**地。那一年,商务部对珠三角3000家外商(53%为制造业)的调查显示,有68.3%表示会增加在华投资。
那一年,香港几位实业家经过一番考察调研后,发起成立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(深圳)有限公司。珠三角地区对工业原材料的巨大需求,将华南城的恢宏巨制从蓝图变为现实。2003年11月,深圳华南城破土动工,以“为今人奋斗,为来者前驱”的精神开始了拓荒之路。
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新泥。”彼时,应时而生的深圳华南城定位为“国际工业原料交易中心”。它把涵盖珠三角十几个主要行业的生产企业所需的工业原料,**在纺织服装、皮革皮具、电子、印刷纸品包装及五金化工塑料等五大交易中心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易,同时提供相应的仓储物流配送服务,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可以轻松地实现一站采购和物流配送服务。
简单的思路、务实的操作,不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,降低了生产企业的库存、资金成本以及经营风险,同时,还起到了提升整个产业和地区竞争能力的作用,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。
而这样的巨变,自2007始,经华南城这只“妙手”,已在全国遍地开花,覆盖深圳、南宁、南昌、西安、哈尔滨、郑州、合肥、重庆八座***战略发展城市。